莴笋上市,郎中无事。

Alphonse 2025年3月28日 22

莴笋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,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从地中海地区传入中原。在古籍《本草拾遗》中就有关于莴笋的记载,古人称之为"千金菜",这个雅号源自一个有趣的传说:据说有位商人从西域带回莴笋种子,种植成功后因其美味难得,竟以千金之价出售,故得此名。

宋代文人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中记载了"玉糁羹"的做法,其中就用到了莴笋,说明当时莴笋已是士大夫阶层的席上珍品。到了明清时期,莴笋的种植已相当普遍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详细记载了莴笋的药用价值,认为其具有利五脏、通经脉等功效。

在江南地区,至今还流传着"春食莴笋夏吃瓜"的民谚。旧时立春时节,人们有吃"春盘"的习俗,莴笋因其鲜嫩的春意常常是盘中必备。而在四川地区,莴笋更是泡菜的重要原料之一,当地民谚说:"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",这里的"酸"往往就是指莴笋泡菜。

有趣的是,在西方园艺史上,莴笋的栽培选择走向了不同的方向。欧洲人主要培育叶用莴苣(生菜),而中国人则更偏爱茎用莴苣(莴笋),这种分化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。直到今天,莴笋在欧美仍被称作"Chinese lettuce"(中国生菜)。

莴笋茎部肥大,根据品种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:白皮莴笋茎皮浅绿,肉质淡绿,口感脆甜,代表品种如"成都二白皮";青皮莴笋茎皮深绿,纤维稍多,耐寒性强,代表品种如"上海尖叶";紫叶莴笋叶片紫红色,茎皮带紫纹,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。去皮后的莴笋脆嫩多汁,叶片呈长椭圆形,边缘有波状或锯齿,叶色从深绿到紫红不等。

这种蔬菜喜欢凉爽的气候环境,最适宜在10-22℃的温度下生长,高温容易导致其过早抽薹开花。在我国,莴笋的种植主要分为春秋两季。春季播种多在2-4月进行,秋季则在8-10月种植。栽培时需要选择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,保持适当的水分和养分供应。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防治霜霉病、软腐病等常见病害,以及蚜虫等虫害的侵扰。当茎部直径长到3-5厘米,顶端心叶与外围叶平齐时就是最佳采收时机。

从营养角度来看,莴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、维生素C和叶酸,钾、钙、镁等矿物质含量也很可观。它的热量极低,每100克只有15千卡,同时富含膳食纤维,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蔬菜。莴笋中还含有少量莴苣素,这是其略带苦味的来源,但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。

在烹饪应用上,莴笋的吃法多种多样。可以凉拌、热炒、腌制或做汤。凉拌时通常切成细丝,焯水后加入调味料拌匀;热炒则可搭配肉类或其他蔬菜;腌制可以延长保存时间;莴笋叶也不浪费,可以用来煮汤或清炒。储存时要注意保持干燥,最好去除叶片后用保鲜膜包裹冷藏。

相关阅读

西葫芦不削皮,营养都在绿衣里。

西葫芦,这个源自美洲的百变蔬菜,以其清爽口感和丰富营养征服全球味蕾。从地中海炖菜到日本天妇罗,从墨西哥花酿到土耳其煎饼,它跨越文化界限演绎万千风味。在中国,它化身北方糊塌子、西北烤包子馅、江南腌菜、川味干锅、广式啫煲,展现中华饮食智慧。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创意料理,西葫芦总能以低调之姿成就美味传奇,堪称蔬菜界的"跨界明星"。

香椿炒鸡蛋,神仙也不换。

香椿是春日限定的美味,紫红嫩芽散发独特辛香,民间有"雨前椿芽嫩如丝"之说。自古被视为长寿象征,《庄子》载"大椿八千岁为春秋",明清文人赞其鲜美无双。经典吃法如香椿炒蛋、香椿鱼,现代创新出香椿冰淇淋等新式料理。如今香椿节、文创产品等让这一传统食材焕发新生,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中国人的春味记忆与情感共鸣。

海带:"注意!这里是战略反潜基地。"

海带,这位海洋馈赠的褐藻精灵,在海底摇曳着深褐色的裙摆。从北魏齐民要术的记载,到现代筏式养殖的革命,中国人已与它相伴千年。养殖户像呵护婴儿般照料海带,听声辨龄、定期修剪,五月采收时渔村飘满海的气息。它化身日本昆布高汤、韩国生日海带汤、中国凉拌海带丝,不仅美味更富含碘与膳食纤维。从长寿菜美誉到天气预报趣谈,再到现代食品美妆跨界,这片海藻始终在咸鲜中讲述着人与海洋的故事。最地道的滋味,仍是晒干后泡发时那抹舒展的海洋记忆。

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。

春风里,荠菜舒展嫩叶,白根渗着春露,细碎白花摇曳生姿。这寻常野菜承载千年诗意,《诗经》言其甘,东坡赞其美,汪曾祺谓之清气。江南老妪采撷的身影,化作餐桌上的荠菜年糕、翡翠馄饨,更成就断桥荠菜的动人传说。从充饥野菜到时令珍馐,荠菜始终以最质朴的清香,诉说着中国人对春天的永恒眷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