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有鲈鱼莼菜兴,来春或拟往江东。

Alphonse 2025年3月28日 20

莼菜的故事要从一千六百年前的晋代说起。那年秋天,洛阳城里的张翰望着漫天黄叶,突然想起了故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。这一念乡愁竟让他毅然辞去官职,驾着马车返回江南。这个"莼鲈之思"的典故,让这株水生植物从此载入中华文化的史册,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思乡归隐的永恒意象。

唐宋时期,莼菜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白居易在长安的官邸里写下"犹有鲈鱼莼菜兴,来春或拟往江东"的诗句;苏轼更是直言"若问三吴胜事,不唯千里莼羹"。在这些文人的笔下,莼菜不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,而是化作了江南水乡的灵魂。

在日本,莼菜同样备受推崇。平安时代的《延喜式》中就有记载,莼菜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室。到了江户时代,它更成为怀石料理中的珍品,那滑润的口感被视为"水之精华"。

古人采摘莼菜是一门精致的学问。每年清明过后,采莼人划着小船,在晨雾中寻找那些刚刚舒展的嫩叶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详细记载了莼菜的药用价值,称其能"消渴热痹"。而在杭州的市井巷陌,家家户户都掌握着将莼菜制成琼浆玉液的独门手艺,那一碗碗清澈见底的莼菜羹里,盛放着整个江南的柔情。

然而,这片水中的翡翠正在消失。太湖、西湖等传统产区,野生莼菜已难觅踪影。2013年的调查显示,杭州西湖莼菜年产量从鼎盛时期的300吨锐减至不足10吨。2021年,莼菜被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》,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。

污染是最大的杀手。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、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莼菜生长的清水环境不复存在。同时,外来物种入侵、过度采挖也让这一珍贵资源雪上加霜。值得欣慰的是,保护行动已经展开。在杭州萧山,建立了莼菜种质资源保护区;在湖北利川,人工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组培技术,希望能在实验室保存这一珍贵物种的基因。

莼菜的命运,恰似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。它提醒着我们:在追逐发展的道路上,不该遗忘那些承载着文明记忆的自然馈赠。保护莼菜,不仅是为了留住一种美味,更是为了守护那份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,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。

相关阅读

西葫芦不削皮,营养都在绿衣里。

西葫芦,这个源自美洲的百变蔬菜,以其清爽口感和丰富营养征服全球味蕾。从地中海炖菜到日本天妇罗,从墨西哥花酿到土耳其煎饼,它跨越文化界限演绎万千风味。在中国,它化身北方糊塌子、西北烤包子馅、江南腌菜、川味干锅、广式啫煲,展现中华饮食智慧。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创意料理,西葫芦总能以低调之姿成就美味传奇,堪称蔬菜界的"跨界明星"。

香椿炒鸡蛋,神仙也不换。

香椿是春日限定的美味,紫红嫩芽散发独特辛香,民间有"雨前椿芽嫩如丝"之说。自古被视为长寿象征,《庄子》载"大椿八千岁为春秋",明清文人赞其鲜美无双。经典吃法如香椿炒蛋、香椿鱼,现代创新出香椿冰淇淋等新式料理。如今香椿节、文创产品等让这一传统食材焕发新生,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中国人的春味记忆与情感共鸣。

海带:"注意!这里是战略反潜基地。"

海带,这位海洋馈赠的褐藻精灵,在海底摇曳着深褐色的裙摆。从北魏齐民要术的记载,到现代筏式养殖的革命,中国人已与它相伴千年。养殖户像呵护婴儿般照料海带,听声辨龄、定期修剪,五月采收时渔村飘满海的气息。它化身日本昆布高汤、韩国生日海带汤、中国凉拌海带丝,不仅美味更富含碘与膳食纤维。从长寿菜美誉到天气预报趣谈,再到现代食品美妆跨界,这片海藻始终在咸鲜中讲述着人与海洋的故事。最地道的滋味,仍是晒干后泡发时那抹舒展的海洋记忆。

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。

春风里,荠菜舒展嫩叶,白根渗着春露,细碎白花摇曳生姿。这寻常野菜承载千年诗意,《诗经》言其甘,东坡赞其美,汪曾祺谓之清气。江南老妪采撷的身影,化作餐桌上的荠菜年糕、翡翠馄饨,更成就断桥荠菜的动人传说。从充饥野菜到时令珍馐,荠菜始终以最质朴的清香,诉说着中国人对春天的永恒眷恋。